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度)
学位授予单位 (公章) |
名称:昆明理工大学 |
代码:10674 |
学位授权点 (学院公章) |
名称:冶金工程 |
代码:0806 |
2022 年 12 月 15 日
一、学位授权点简介
(一)学科授权点基本情况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科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2年创立的私立东陆学堂采矿冶金系,是1954年昆明工学院成立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经过近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冶金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0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有色金属冶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省院省校共建重点学科、省高峰A类一流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二)学科建设情况
本学科拥有“有色金属冶金”国家级重点学科,“冶金工程”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冶金物理化学”省院省校共建重点学科;建有“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等级。2022年入选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
特色鲜明、实力雄厚。本学科立足我国西部地区,依托区位优势和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特色优势,形成真空冶金、非常规冶金、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湿法冶金新技术5个特色学科方向,研究水平国际领先。现有专任教师146人,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1人;拥有真空冶金、冶金节能减排等国家级创新团队3个、国家教学团队1个,省创新团队7个;建有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真空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和省部级创新平台29个;建成干勇、何季麟、张文海、张懿等9个院士工作站。
开拓创新、勇攀高峰。李梦庚教授发明的螺旋结晶铅锡分离技术与戴永年院士发明的焊锡真空分离技术结合构成了现代火法锡精炼技术,推广至全球炼锡厂;彭金辉院士团队首次建立了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微波冶金反应装置,实现万吨级成套装备自主创新,微波煅烧制备铀核材料生产线替代进口;王华教授团队构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吹熔炼-闪速熔炼-自热熔炼三炉系联动的镍冶炼创新技术体系,可左右该类资源的世界定价权,为全球该类资源提供了一条节能、清洁的高效利用新途径;开发的冶金炉窑强化供热和均匀精准加热系列技术,提高熔炼喷枪寿命170%、炉寿25%,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壁垒和垄断;杨斌教授团队开发的真空蒸馏和真空气化分离技术,开辟了复杂锡合金高效分离和稀贵金属绿色生产新路径,其白银产能占我国总量60%、黄金15%、钯铂80%;大容量矿热炉强化冶炼生产高品质工业硅关键技术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动力电池高镍正极材料定向生长新技术大幅提高循环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相关成果国际领先,技术装备产品应用于五矿、中铝、宝武、中核、金川等企业,转让至俄罗斯、美国、欧盟、澳大利亚、赞比亚等,累计产值数千亿。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5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省部科技特等奖2项、一等奖32项。孵化的理工恒达、鼎邦科技在“新三板”上市。
人才辈出、桃李芬芳。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含专业硕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生源来自五湖四海,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与中科院过程所共建提前批次招生的菁英班。学科立足特色与优势,面向国家战略培养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以徐祖耀、殷之文、张国成、戴永年、彭金辉5位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人才,以党的十九大代表、云南省政协主席李江等一批省部级和基层党政领导干部为代表,以中国稀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敖宏为代表的企业家和基层工程技术人员等一大批卓越人才。向国内外输送本科10000余人、硕士2000余人、博士400余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2000余人。获国家二等奖2项,全国百篇优博论文1篇、提名2篇。
(三)人才培养目标
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具备坚实宽广的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本领域先进的工艺、装备、测试及评价方法;注重冶金体系的化学反应规律,动量、能量和质量的传输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过程强化和节能环保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深入了解和敏锐发现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具有学术研究的感悟力,理解学术研究的真谛,能快速吸取相关学科的先进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立承担、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博士论文应做到理论上有创见,方法上有创新或应用上有突破,在冶金工程基础理论或冶金新技术、新工艺上能做出创新性成果。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等技术工作或高层次管理工作。
(四)学位标准
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在读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必须达到《昆明理工大学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科技成果的规定》。学位论文答辩应按照《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及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进行。
博士研究生毕业要求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A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4篇及以上,其中至少1篇为JCR一区或2篇JCR二区或2篇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由本学科自定)。
(2)在学期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为主要完成人),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及以上1项(排名前三),并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A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2篇及以上。
(3)在学期间,以昆明理工大学为第一专利权人,并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或导师排第一、研究生在学生中排第一)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及以上,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A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3篇及以上。
(4)在学期间,参与完成与博士论文相关的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技项目、企业委托项目1项(项目经费30万元及以上,且排名前三,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A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3篇及以上。
(5)在学期间,以本人贡献为主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1项,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A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3篇及以上。
对于港澳台学生及国际学生,创新性成果提交形式具体要求:
博士研究生毕业要求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A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2篇及以上,其中至少1篇JCR二区或1篇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自定)。
(2)在学期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为主要完成人),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及以上1项(排名前三),并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A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1篇及以上。
(3)在学期间,以昆明理工大学为第一专利权人,并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或导师排第一、研究生在学生中排第一)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及以上,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A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1篇及以上。
(4)在学期间,参与完成与博士论文相关的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技项目、企业委托项目1项(项目经费30万元及以上,且排名前三,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A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1篇及以上。
(5)在学期间,以本人贡献为主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1项,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A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1篇及以上。
国内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A类期刊论文1篇,或2篇及以上(其中1篇为B类及以上)。
(2)在学期间,以昆明理工大学为第一专利权人,并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或导师排第一、研究生在学生中排第一) 申请发明专利1件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C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1篇及以上。
(3)在学期间获得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有影响的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二等奖及以上1项(排名第一),具体认定的赛事以《昆明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学科竞赛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昆理工大校学字〔2017〕51号)为准。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C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1篇及以上。
(4)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并在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分会报告1次及以上(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C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1篇及以上。
港澳台学生及国际学生申请硕士学位须满足下列要求: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C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1篇及以上。
二、学科方向与特色
冶金工程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的资源优势,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交叉与融合,积极培育学科特色,充分发挥了学科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已成为我国冶金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之一。形成了真空冶金、非常规冶金、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和湿法冶金新技术等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真空冶金:稀有稀散金属分离与提纯、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高纯金属制备、粗金属精炼、真空冶金装备与智能化、传统冶金工艺提升与改造,以及冶金产品深加工等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的基础理论研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等。
非常规冶金:新型微波冶金高温反应器的研制、微波在矿物资源利用、金属提取与分离、材料合成与制备中的应用;微反应器、离子液体合成及其在活泼金属提取中的应用等非常规冶金的基础理论研究,超重力、超声波、等离子体等外场作用下的冶金基础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等。
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开展冶金过程中的强化换热技术、新型蓄热燃烧技术,以及冶金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新技术等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减排的基础理论研究,短流程、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冶金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等。
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有机整合锂/钠电池材料全生命周期研发中的技术链、人才链和创新链,在锂/钠电池高镍三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石墨、硅基/锗基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先进电池材料以及电池全生命周期领域,开展关键材料制备与循环利用的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及工程化中的关键技术研发。
湿法冶金新技术:低品位、复杂难处理的有色金属矿与二次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新理论;冶炼过程废水、废渣、废气的综合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压湿法冶金新技术、复杂多金属溶液选择性萃取分离原理与新工艺、新型复合节能惰性阳极材料制备的基础理论和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三、师资队伍情况
(一)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及成效
1、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与做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榜样人物宣传“立体化”、监督评价机制“严密化”、激励奖惩制度“体系化”为一体的建设机制,打造“四有”教师队伍,举措如下:
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以党建为抓手,应用“一网两微三平台”全方位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有机结合,树立教师言行雅正、为人师表形象;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教书育人有原则;加强教师廉洁教育,提高教师廉洁自律能力。
榜样人物宣传“立体化”。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将师德宣传常态化、制度化;挖掘冶能文化、传承冶能精神,激活文化育人资源;通过网站、微博、公众号、校园广播、冶能报、展板等平台,塑造以戴永年院士为代表的道德和学术榜样,打造“子约开讲”、“最美相伴”、“榜样人生”特色冶金文化品牌,讲好身边的“冶金故事”,传承他们扎根边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监督评价机制“严密化”。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健全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双代会、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在师德建设中的监督作用,严把新进教师入口关,将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学术诚信等纳入招聘必备条件;在年度考核、评优奖励、岗位聘任、职称评聘、干部选任中,将师德师风作为首要标准;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优先推荐和表彰奖励。
激励奖惩制度“体系化”。设立“伍达观教育基金”、“红云园丁奖”、“永钢教育奖”、“三全育人奖”等表彰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对从教三十年教师、最美教师进行表彰;在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导师遴选、高层次人才选拔等环节,优先推荐师德师风突出的教师。制定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实施问责制、整改制、禁教制,对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
2、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成效
2022年,学位授权点进一步加强了师德教风建设,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一是认真落实“清廉学校”建设方案和“警示教育月”活动要求,制定院级清廉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系列警示教育月活动。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纠风治乱、收费等相关规定,每次教职工大会均对教师的师德教风建设与教书育人工作进行强调与要求,通过院/系教职工大会、新晋导师培训会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二是开展“10条禁止性规定”“7种禁止行为”和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家长礼品礼金“6条禁令”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冶金工程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多名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获先进个人称号。三是开展师生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等,了解师生的思想状况、存在的困难及对学院的意见建议等情况,推进学院的师德师风建设。
(二)人员规模与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146人,其中高级职称127人,包括国家高层次杰出人才11人。
专业技 术职务 |
合计 |
35岁 及以下 |
36至 45岁 |
46至 55岁 |
56至 60岁 |
61岁 及以上 |
博士学 位人数 |
具有境外 经历人数 |
博导 人数 |
硕导 人数 |
正高级 |
75 |
2 |
43 |
20 |
7 |
3 |
75 |
46 |
75 |
75 |
副高级 |
52 |
20 |
27 |
1 |
4 |
0 |
52 |
16 |
0 |
47 |
其他 |
19 |
11 |
6 |
2 |
0 |
0 |
19 |
8 |
0 |
0 |
总计 |
146 |
33 |
76 |
23 |
11 |
3 |
146 |
70 |
75 |
122 |
(三)学术骨干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2022年全职导师人数明显增加,导师分类结构、分层结构更加合理,共有75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含博导)122名。从职称结构来看,正高级职称博士生导师75人,占在岗博士生导师人数100%。
四、人才培养情况
(一)研究生招生
2022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76人,其中学术型博士研究生41人,专业型博士研究生35人。共招收硕士研究生308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4,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34人。
(二)思政教育
坚持党建引领和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助力形成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挖掘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突显“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主持国家新工科及教改思政项目,规划建设路线图,挖掘整理身边思政案例库,传承“立于德 成于学 展于创 益于民”的团队文化。《重有色金属冶金学》以“炼世间可用之金”、《轻稀贵金属冶金学》以“点石成金”、《冶金原理》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传输原理》以“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等为特色案例,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多元统一。
强化红专结合,深化社会实践。加强“第二课堂”思想引领作用,将红色教育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走进“西南联大旧址”“世界第一座锡博物馆”等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前往贫困地区持续开展“三下乡”“支教团”“宣讲团”等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深入怒江、文山、红河等偏远地区组织“冶金企业游学”系列活动,知行合一,深化实践。设立“院士创新奖学金”,激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丰富社会实践内涵。
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构建“第三课堂”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形成意识形态工作联动机制。打造“一网两微三平台”媒体工作联盟,建立“三级联动”责任机制,守住“三个阵地”;主办“红土精神”宣讲会,创作《鸿庠春秋育桃李 立德树人话永年》《筑梦云之南》等典型模范宣传片,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创新支部设置,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基层党建—团队建设—学科发展”互融互通的组织模式。将支部建在创新团队上,实施“双带头人”工程,将创造力与战斗力相统一;开创“云党建”学习新载体,拓展新阵地;开展《忠党报国志不移 科研育人谱华章》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宣讲优秀共产党员戴永年院士先进事迹,进一步提升组织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激发全员活力,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实施“选优配强、专研结合、评价激励、品牌建设”工程,打造多维度思政队伍。设置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建立辅导员成长机制和“三线”晋升激励制度;健全培训机制,组织“重走长征路”“老山精神学习实践”“时代楷模事迹座谈会”等活动;建设“鎏型源塑”品牌,突出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应急事件等专业化培训,提升队伍业务能力、亲和力、感染力。
(三)课程教学
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文件精神相关规定,研究生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冶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到课程开设要求,均体现了冶金工程的培养特色。2022年,研究生课程开课总数153门,其中博士研究生课程开设31门,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122门。
(四)学术训练
2022年,深入实施研究生学术训练、学术交流和教育创新计划。通过实施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计划,对标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能力训练,并定期邀请日本东京大学Kazuki Morita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ansoor Barati教授、中南大学柴立元院士、中科院过程所王志教授等国内外冶金行业专家和专业领域知名学者举办讲座。从顶层思想引领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发了研究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了学风建设质量。引导和培养广大研究生深入领会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组织承办学术会议、青年科学家论坛、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等线上线下会议,邀请专家教授、青年学者、研究生科研达人等与广大研究生一同学习科学精神、探讨学术创新、交流学习经验。鼓励导师带领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拓宽学生科研思路,学习行业大师科研成果,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广大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激励研究生刻苦学习、潜心研究。
鼓励参与科研项目,促进科教融合联合培养。为培养学生项目写作等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学位授权点大力支持申报昆明理工大学分析测试基金项目。本年度,研究生获得昆明理工大学分析测试基金重点项目32项,一般项目118项,总经费27.8万元。制定导师和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激励制度和措施,强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探索学科导师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改革传统科研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型、自主性探究模式。例如,学术成果汇报或展示、小组研讨报告、学术探究总结、科研实践报告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知名专家的学术联系,促进科教融合。2022年研究生共发表论文367篇,其中SCI 283篇,EI 22篇,获授权专利122项,其中发明专利98项。
(五)论文质量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 号)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2014〕5 号),《云南省博士硕士论文抽检办法》(云学位〔2014〕17 号)等文件精神,2022年教育部抽检了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无抽检未通过情况。获得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余人。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将于近期开展有关工作。
(六)研究生获奖
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支持本专业研究生参加国家级学术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2022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科技竞赛83项,其中特等奖6项、一等奖10项。
(七)学位授予
本年度授予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152人。
(八)就业发展
在行业结构调整和去产能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招聘人数逐年下降的困难条件下,为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学院领导关心学生就业,不断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学院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实施相应的配套改革,把就业工作重点从努力提高“就业数量”向大力提升“就业质量”转移;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建设就业市场;做好学院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做好学院学生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加强“走出去”就业宣传;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及校际交流学习提升就业竞争力;就业工作全程化,贯穿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借助学院校友力量促进学生就业;注重收集反馈信息,开展就业质量研究。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2022年研究生就业工作得以顺利完成。2022届毕业研究生整体就业率达93.75%,博士研究生就业率为76.19%,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5.72%。
开展的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1、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
结合本专业特点和相关对口专业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学校就业办公室、学院及导师联系沟通,召开专场招聘会,解决了对口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
2、坚持正确的就业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毕业研究生就业创业政策,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做好研究生就业服务。
通过召开学院的就业指导座谈会,加强对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提出毕业研究生要本着“认真对待,精心设计,主动出击,心想事成”的原则来对待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就业信心,要诚信就业。加强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对就业困难群体采取点对点重点帮扶。
3、开展人性化的就业服务,方便毕业研究生办理就业手续。
为毕业研究生办理就业推荐表审核、毕业登记表审核、毕业研究生组织关系介绍信开具、就业生源上报、就业协议书盖章、就业计划报送、就业报到证办理、档案寄送等就业服务工作。
本学位点针对中铜集团、云锡集团、金川集团、驰宏锌锗公司多家国有大型用人单位及高校等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发展质量调查,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总体表现满意。毕业生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应和职业生涯也有较强的信心,并且认为学校在专业技能的培养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培养环境与条件
(一)科学研究
冶金工程推进科研制度体系化改革,建立学术标准规范提供保障,规范基础科研活动,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凝聚科研创新力量,使得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学位授权点新增科研项目20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9项、省部级项目75,到账科研经费总额1.47亿元。科学研究奖励方面,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二等奖1项。
(二)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情况
线上、线下同步举办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冶金与能源国际合作研讨会、第五届循环流化床国际会议、全国有色金属电化学与碳减排会议、2022全国磷酸铁锂材料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实现冶金工程专业研究生参会人数全覆盖,研究生作学术报告30余人。参加第三节全国低温等离子体创新青年论坛、第六届全国电磁冶金与强磁场材料科学年会等行业协会举办的学术论坛等研究生人数达200余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科研平台
拥有真空冶金、冶金节能减排国家级创新团队2个、国家教学团队1个,省创新团队7个;建有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真空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和省部级创新平台29个;建成干勇、何季麟、张文海、张懿等9个院士工作站。
(四)重大仪器设备
现有大型连续式真空蒸馏系统DBLL03-50、大型微波反应系统WBGW-189、冶金炉窑液体燃料燃烧检测系统JNJP-1801、辉光放电质谱仪Element GD、扫描成像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PHI 5000 Ve rsaProbe等重大仪器设备。本学位点现有各类科研用房面积13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1.8亿余元,本年度新增设备原值超5000万元,生均实验室面积为38m2。实验室拥有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仪、透射电镜、辉光放电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温物性测试仪、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仪、全自动程序升温化学吸附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伏安极谱仪、电化学工作站、差热差重分析仪等分析检测仪器,以及真空感应熔炼炉、真空定向凝固炉、微波冶金高温连续化竖式装置、微波冶金高温连续化回转式装置、高压釜等科研设备,为研究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科研条件保障。
六、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力
服务行业作用突出。在冶金炉窑热过程高效混沌强化混合方法的构建与气泡群热质传递协同强化领域攻克了冶金炉窑热过程强化技术的关键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气泡群拓扑结构演化中的无序超均匀性现象及协同效应,发明多相拓扑结构非线性同步调控的新方法。所开发的等离子体制备高品质石墨烯、碳纳米角技术将市场售价在1000-3000元/克的碳纳米角的生产成本降低到每克一元以下,所制备的单壁碳纳米角是燃料电池的优异载体,电化学性能优于进口碳载体,推进催化剂载体的国产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发明了核壳结构蓄热型催化剂并构建了成套化装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蓄热型催化剂的新概念,研发的冶金烟气催化净化耦合烟气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技术,可实现CO和VOCs等有害组分自热脱除,显热利用效率提升47%,催化剂寿命提升23%,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近2亿元。
产业咨询彰显实力。发挥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等智库作用,积极为云南省新能源电池、硅光伏两个千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承担了云南省锂资源绿色开发与综合利用发展战略咨询研究、云南绿色硅材产业发展布局及价值提升战略咨询研究等2项,高质量完成了《关于云南省锂资源产业开发的建议》《云南省硅能源产业发展建议》院士专家建议2项。
社会公益卓有成效。面向全球产能合作和冶金产业升级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认真落实云南省关于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相关政策,发挥冶金工程学科优势,2022年承办云南省“能矿产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环境管理”高级研修班,学员包括云南省有色、电力、能源等行业领域技术骨干50余人,拓宽了专业技术人才在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知识面,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七、对外合作交流与国际化
立足冶金与能源领域国际产能合作对国际化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展“一带一路”班研究生联合培养, 构建多模式、因材施教的“标准模块+弹性订单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对外合作交流密切,选派2名青年教师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挪威科技大学交流访问,8名教师应邀在ISPlasma2022/IC-PLANTS2022等国际会议上进行报告。依托冶金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云南省中日等离子体国际合作实验室等国际平台承办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冶金与能源国际合作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33人做大会报告,设立研究生学术交流分会场,冶金工程专业研究生参会100余人。依托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家留学基金委4个创新型人才国际培养项目,选派3名学生赴海外攻读学位,1名博士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八、管理与服务
(一)导师选拔培训
根据昆明理工大学相关文件要求,学院制定了冶金工程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及招生资格审核标准,实行了对冶金工程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拔和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分离制度,每年开展新聘导师资格认定和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在导师招生资格认定环节,对导师的师德师风、履职情况,年龄、职称、学位,培养质量,指导研究生总数,主持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等方面高于学校对研究生导师选拔认定要求。导师具体选拔标准见下表。
表 导师选拔标准
博士研究生导师选拔标准 |
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拔标准 |
基本要求: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每年能保证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国内指导博士生。 |
基本要求: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 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每年能保证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国内指导硕士生。 |
职称年龄要求: (1)一般应为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年龄一般应在55周岁以下,应具有博士学位。 (2)副教授应为我校在编在岗的专任教师,年龄一般应在40岁以下,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3)原则上应具有一年以上出国(境)留学、进修或工作经历。 |
职称年龄要求: 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的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应在55周岁以下。 |
科研项目要求: (1)教授主持承担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或其它有重要价值的重点科研项目,应为学校认定的在研A类科研项目,并有充足的科 研经费。 (2)副教授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须有学校认定的在研A1-A3类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 |
科研项目要求: 承担科研项目,有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可用于培养硕士生所必要的科研项目、经费和条件,主持学校认定的在研C类及以上科研项目,或者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在研A(排名前3)、B(排名前2)类科研项目。 |
培养要求: 有培养研究生的经历,已为博、硕士研究生讲授过一门以上的本专业课程,原则上至少已完整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有协助本人培养博士生的学术队伍;能正常开展工作,担负起实际指导博士生的职责;能够提供博士生研究所需的科研条件,包括组建指导博士生的学术团队等。 |
培养要求: 熟悉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能制定硕士研究 生的培养计划,已为硕士研究生讲授过课程和协助指导过硕士研究生,达到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要求。 |
科研业绩要求(近两年):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影响因子30及以上论文1篇; (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A类期刊论文5篇及以上,其中中科院分区一区论文不少于1篇; (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A类期刊论文4篇及以上,其中中科院分区一区论文不少于1篇;并授权发明专利2项(排名第一)。 (4)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A类期刊论文4篇及以上,其中中科院分区一区论文不少于1篇;另外取得下面任意一项业绩:出版学术专著1部或主编研究生教材1部(排名第一);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前8位),或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前5位)或二等奖(排名前3位);指导博士生获得国家或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立项并撰写政府决策咨询报告(排名第一);制定技术标准为行标(国标)或部标(排名前3位)。 |
科研业绩要求(近两年):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B类以上期刊论文4篇及以上,其中A类不少于1篇; (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B类以上期刊论文4篇及以上,并授权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1); (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B类期刊论文3篇及以上,另外取得下面任意一项业绩:参编学术著作1部(个人完成不少于15万字)或参编研究生教材1部(个人完成不少于10万字);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排名不限),或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前7位)或二等奖(排名前5位);指导硕士生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参与立项并撰写政府决策咨询报告;参与制定技术标准为行标(国标)或部标。 |
为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增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提高培养研究生的水平,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机制。学院每年组织一次新聘导师的培训会议,邀请多名优秀导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现身说法教育激励新导师,培训内容包括立德树人第一责任人要求,师德师风、学术规范教育,如何做好研究生的良师益友,如何指导研究选题,相关研究生管理制度和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等方面内容。
(二)课程建设
本学位点加强核心课程和优质课程的建设,2022年新增冶金工程专业学位课冶金反应工程学等研究生优质课程,目前本学位点研究生优质课程数达到24门。新增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1项,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1项。
(三)教材建设
本年度,出版研究生教学或教参的教材和专著5部,授课对象为冶金工程专业研究生。
(三)研究生奖助
积极完善博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建设,按照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国家、云南省政府奖学金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文件要求,建立起了包含国家奖学金、云南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在内的国家、学校多方资助结合的多元研究生资助体系。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15000元、二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12000元、三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10000元,国家奖学金30000元,云南省政府奖学金20000万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二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三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3000元,国家奖学金20000元,云南省政府奖学金10000万元。2022年度,冶金工程研究生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676.9万元,其中国家奖学金37万元、云南省政府奖学金19万元、学业奖学金365.7万元。
(四)学风建设
1、制定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一稿多投或多篇文章主要内容重合率超过三分之一;伪造学历、学位证书;虚开发表文章接收函;伪造、虚开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专家鉴定、证书和其他与之相关的证明材料;未参加创作,私自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擅自使用他人署名;以不正当手段影响研究成果鉴定、奖助学金及荣誉称号的评定、论文评阅和答辩等;请他人代写或购买论文作为自己的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2、建立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机制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研究生认真研读《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手册》、熟知并掌握《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昆明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相关规定,使研究生充分认识遵守学术规范的重要性,明确学术失范行为的后果,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学术态度,严明学术纪律。
加强学位授予工作审核制度的贯彻执行。按照《昆明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相关规定做好学位授予工作的审核,高度重视学位授予工作中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保证学位授予质量,自觉维护学位授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按照《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试行)要求,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师德教育,督促指导教师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言传身教的作用,引导研究生形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使他们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五)培养过程质量
学位授权点负责指导教师制订本专业(学科)培养方案,审核研究生培养计划,定期检查执行情况、组织教师开设研究生学位课程,编写教学大纲,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定期检查教学效果等,同时,负责本学科建设及学位点相关工作。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导力量,负责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协助冶金工程系完成学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工作,具体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助研实验、科学研究和毕业论文。申请答辩的学位论文全部实行匿名送审制度,评阅合格后方能组织答辩。
(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传承冶能精神,勇于担当作为。2022年,因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学院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冶金工程专业青年教师主动参加防疫志愿者突击队,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充分体现了昆工精神、冶能精神。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未结课程教学全部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即使线下上课学生寥寥无几,冶金工程专业教师坚定践行“德高业精 教书育人”的教风和对“传道授业解惑”师者初心的执着,保质保量开展教学工作,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赞美。
建立健全指导教师管理制度,构建激励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推优评先,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教师担当作为,聚集正能量,激发队伍建设活力。进一步调动学科专业指导教师开展好科研、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冶金系组织近三年进校青年教师及代表召开座谈会,华一新老师、施哲老师和李孔斋老师分别从学科发展、教学经验、国家及云南省当前冶金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为青年教师在科研方向、教学能力及个人发展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并指明方向,勉励青年教师要有为实现冶金工程专业进入“双一流”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将个人发展与学科、学校发展有机结合,全力支持并支撑学科走向更高更强。
(七)校园文化建设
以“昆工印象”为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全力打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具有昆工特色、昆工精神的文化品牌,倡导和传播先进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展现昆工学子青春风采,致力于和谐校园建设。
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共产党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深刻掌握并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工作的总部署、总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好当下的路。弘扬中国文化,充分调动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热爱的积极性,举办线上诗词鉴赏大赛,“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活动给诗词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也为营造健康、高雅、文明,和谐的学院文化氛围做出了努力。
开展“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征文比赛,结合思政课所学内容,展现新时代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将亲身经历的抗疫事迹用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阐释了当代青年典型跟党奋斗、战胜疫情的青春故事;从深刻认识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方面抒发感想,树立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从五四精神、五四文化出发进行创作,弘扬自强不息、爱国奋斗精神。
举办“传承创新”主题户外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更加了解红色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创新,使学生既学到了创新方面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对传统和创新有了更完整的认识。
(八)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澳门十大正规网投平台是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负责根据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原则要求,拟定本院各学位点研究生招生计划、招生目录等;组织学位点培养方案制定,审定各导师制定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负责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管理、教育培养等事宜。学院下设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学院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教学计划制订、导师队伍管理、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党团组织、学生会工作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关于校园安全的指示精神,增强全校研究生的安全意识,普及实验室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切实保障教学和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及校园安全稳定,经研究,决定开展研究生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培训过程中由研究生院负责做好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实验指导教师的组织工作;各学院及相关单位负责做好培训地点及组织好参会人员按时参加培训,并做好参训人员签到工作;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负责做好直录播、网络及相关技术保障工作。
为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氛围,学院团委组织学院各团支部开展了主题为“树诚信,促学风”的团日活动,把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同学们的内心信念,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纯洁的心灵吸纳无尽的知识,让诚信常驻心中。
九、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本学位点在今后的发展中,以提高质量为主导,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以能力目标矩阵和能力实现矩阵为基础,完善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培养目标;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以加强能力培养为主旨,强化实践教育,加快实践基地建设。以构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模式为突破点,培养一流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并以此带动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位授权点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研究生源质量有待加强,研究生综合素养有待提升,研究生国际视野有待提高。改进措施包括:
1、优化生源结构、保证生源质量。近几年,本学位点的生源质量较差,生源结构欠佳,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在每年9—10月份安排相关人员到江西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有冶金专业的院校进行研究生报考动员及宣讲。对本校冶金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激励及挽留政策。在每年研究生录取调剂阶段,时刻关注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冶金专业的录取情况,对于此类院校未能录取的该校生源及昆明理工大学生源积极吸引。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遴选制度建设,建立动态的考核与淘汰机制,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导师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学术水平、科研水平,营造爱戴、尊敬德艺双馨的导师的学术氛围,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导师队伍和研学团队。
3、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培育有利于热爱学术、刻苦钻研、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通过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树立崇高理想和执着信念;通过有效的奖惩机制,端正学风,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
4、加强研究生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只注重培养结果,更注重培养过程;研究生在校期间导师需进行定期的指导工作,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相应的记录;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提交及答辩由学院组织专门的领导及工作小组开展工作,由冶金工程系或研究团队组织相关的专家(包括校外专家)组成检查小组或答辩小组进行相应的工作。
5、加强研究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借鉴国际知名高校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考试(核)办法、质量评估、优质生源、导师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继续提高本学科的国际知名度。在近几年,本学位点委派了一些学生前往国外进行交流学习或攻读博士学位,但比例较小,今后鼓励更多的研究生参与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并将项目范围扩大到硕士研究生的交流项目中。